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在畜牧上的研究與應用 |
發(fā)布時間:2021-07-31 信息來源:admin 發(fā)布人:admin 點擊次數(shù):789 |
異黃酮(Isoflavone)廣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以及豆類發(fā)酵產(chǎn)物丹貝、牧草、谷物和葛根等中,種類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種,包括大豆甙(Daidzin)、大豆甙元(Daidzein)、染料木素甙元(Genistein)、谷甾醇(β-sitoaterol)、花生酸(Arachidicacid)、6-甲氧大豆素(Glycitein)、雞豆黃素A(Biochanin A)、香豆雌酚(Coumestrol)、葛根素(Puerarin)和芒柄花黃素(Formononetin)等。大豆異黃酮(Soybean Isoflavone) 是一類從大豆中分離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結構的混合物,主要分布于大豆種子的子葉和胚軸中,80%~90%異黃酮存在于子葉中,濃度約為0.1%~0.3%;胚軸中所含異黃酮種類較多且濃度較高,約為1%~2%。但由于胚軸只占種子總質(zhì)量的2%,因此,盡管濃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卻很少,只有10%~20%。 大豆異黃酮類化合物在通常情況下為固體,大部分熔點在100℃以上,常溫下性質(zhì)穩(wěn)定,呈白色粉末狀,無毒、無味,易于貯存。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二甲基酰胺等有機溶劑,極易溶于二甲基亞砜。急性毒性試驗顯示,每千克體重的異黃酮提取物LD50大于21.5g(含異黃酮376mg)。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大豆異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3類,即大豆甙類(Daidzin groups)、染料木甙類(Genistein groups)、黃豆甙類(Glycitin groups)。每一類以游離型、葡萄糖甙型、乙;咸烟沁靶秃捅;咸烟沁靶4種形式存在(游離型一般稱作甙元,后三類則稱為結合型的糖甙形式)。 醫(yī)學上大量的試驗證明,大豆異黃酮屬于異黃酮類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還具有抗腫瘤、預防骨質(zhì)疏松、抗氧化、抗真菌、抗溶血與保護心血管等多種生理功能。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對大豆異黃酮在畜禽上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大豆異黃酮生物利用率高,可調(diào)控動物機體養(yǎng)分代謝,改善飼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動物產(chǎn)品品質(zhì),提高動物免疫機能和生產(chǎn)性能。因此,大豆異黃酮在畜禽營養(yǎng)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對近年來有關大豆異黃酮在畜牧生產(chǎn)中的研究與應用進行綜述,主要從大豆異黃酮的吸收與代謝、對動物機體養(yǎng)分代謝的影響、抗氧化作用及其機理、在畜禽上的應用效果4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 大豆異黃酮的吸收與代謝 目前,大豆異黃酮在體內(nèi)的吸收與代謝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動物試驗上(蘇成業(yè)等,1979;Setchell等,2003;Andlauer等,2000;Adlercreutz等,1991、1993),在畜禽上研究報道較少。 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吸收:動物胃腸粘膜可以直接吸收糖苷形式的異黃酮;也可以通過主動轉(zhuǎn)運吸收,這需要借助糖基轉(zhuǎn)運蛋白和乳糖脫氫酶兩種活性蛋白。Stephen (1998)提出,異黃酮的甙元在單胃動物胃和小腸的前段就有吸收,β-糖甙在小腸末端被吸收,而丙二;鸵阴;奶沁氨淮竽c的微生物降解后吸收。 被吸收的異黃酮及其分解產(chǎn)物在胃粘膜、肝臟和腎臟中被結合成葡萄糖醛酸酯的形式,少量結合成硫酸酯的形式。異黃酮的葡萄糖醛酸酯可經(jīng)膽汁排入十二指腸,然后在小腸中被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huán)。動物體內(nèi)游離型的異黃酮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比例很低,并且在各組織中分布不均勻,血漿、肝臟、腎臟中含量較高,腦中含量較低。一般情況下,由胃腸吸收的異黃酮在一天內(nèi)就會經(jīng)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Andlauer等(2000)在離體細胞腔和血管灌流小鼠小腸試驗中發(fā)現(xiàn),金雀異黃素在小腸的吸收率為40.6%,其中大部分(31.3%)以金雀異黃素葡萄糖苷酸形式存在,并作為主要代謝產(chǎn)物被回收(13.3%),僅少量的金雀異黃素(2.6%)和金雀異黃素葡萄糖苷酸(2.9%)存留在小腸組織。由此可見,大豆異黃酮的生物利用率很高,而且其葡萄糖苷是主要的活性形式。 不同動物對大豆異黃酮的吸收和代謝速率不同,一般情況下單胃動物慢于復胃動物(Lundh,1995)。Lundh (1995)報道,豬攝入異黃酮8h后,尿中排出量約為55%,其中22%已轉(zhuǎn)化為雌馬酚;而在反芻動物體內(nèi),異黃酮要經(jīng)瘤胃微生物作用,脫甲基轉(zhuǎn)變成大豆黃酮,經(jīng)進一步代謝,約70%變成雌馬酚。 Daidzein在體內(nèi)的代謝產(chǎn)物有雌馬酚、二氫大豆甙元和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而金雀異黃素的代謝產(chǎn)物為對乙基苯酚(Bhathena等,2002)。雌馬酚在體內(nèi)相當穩(wěn)定,通過尿、糞或奶排出體外(Braden等,1971;Dickinson等,1988)。 2 大豆異黃酮對機體養(yǎng)分代謝的影響 2.1 大豆異黃酮對機體蛋白質(zhì)代謝的影響 雌激素可通過促進轉(zhuǎn)錄活性增加組織蛋白質(zhì)的合成(Hofbauer等,1999;Villa等,1995)。Hayase等(2001)也報道,雌激素能促進卵巢切除鼠腦中蛋白質(zhì)的合成。大豆異黃酮具有類似弱雌激素的活性,因此也可能具有促進機體蛋白質(zhì)合成的作用。 血液中的尿素、尿酸絕大多數(shù)是由肝臟經(jīng)鳥氨酸循環(huán)從氨基酸中所脫下的氨生成的,通過血液循環(huán)至腎臟排出體外。血漿中尿素、尿酸氮的水平可反映動物蛋白質(zhì)代謝狀況,并可作為蛋白沉積的一個指標。試驗顯示,添加大豆異黃酮可以降低肥育豬、綿羊血清中尿素氮含量(程忠剛等,2005;鄭元林等,2001),也可降低肉雞、產(chǎn)蛋雞血清中尿酸水平(王國杰等,1994;孟婷等,2004a、b)。肝臟是體內(nèi)生成尿素的最主要部位,由于肝臟是體內(nèi)實質(zhì)器官中血液供應最豐富、代謝率最高的器官,肝血液流入量約占心臟輸出量的1/4,因此,肝臟部位尿素生成的減少可為其它部位如肌肉的蛋白沉積提供充分的氮源。鄭元林等(2002)的試驗表明,1×10-5mol/l大豆異黃酮可使大鼠離體肝臟灌流液中尿素氮濃度下降,抑制大鼠離體灌流的肝組織中GPT的活性,提高3H-亮氨酸的摻入量,說明大豆異黃酮可通過增加對大鼠肝臟氮的儲留,促進大鼠肝細胞蛋白質(zhì)的合成。以上試驗顯示,大豆異黃酮可通過降低肝臟、血漿中尿素氮的生成來促進機體對蛋白質(zhì)的沉積。另外,王國杰等(1994)認為,大豆異黃酮促進肉雞肌細胞蛋白質(zhì)的沉積。Lyou等(2002)報道,在飼糧中補充0.01%金雀異黃素14d,提高了12周齡卵巢切除小鼠的腦皮質(zhì)和小腦中蛋白質(zhì)合成率。但也有試驗表明,大豆異黃酮不利于機體蛋白質(zhì)的合成。Ji等(1999)研究表明,金雀異黃素或Genistein能極顯著抑制成肌細胞的增殖和融合,抑制肌管蛋白的合成,而且這種蛋白質(zhì)合成的降低主要是肌纖維蛋白合成率降低的結果。因此,大豆異黃酮對機體蛋白質(zhì)代謝還未有定論,其對機體整體與各部分的蛋白質(zhì)代謝是否存在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2.2 大豆異黃酮對機體脂肪代謝的影響 在人和動物上的試驗研究顯示,攝入豆類產(chǎn)品能對高膽固醇血癥、心血管疾病提供保護,而豆類產(chǎn)品中大豆異黃酮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對降低膽固醇,調(diào)節(jié)機體脂肪代謝起主要作用。 飼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能降低東北仔鵝、艾維茵商品代肉雞腹脂、皮下脂肪的沉積率 (劉皙潔等,2003a、b; 張桂春等,2003)。針對蛋雞的試驗顯示,大豆異黃酮可降低蛋黃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尹靖東等,2002;馬得瑩等,2005)。謝棒祥等(2002)也報道,添加大豆異黃酮顯著降低了肉雞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Yousef等(2004)在新西蘭白公兔上的試驗也顯示,飼糧中添加2.5mg/kg或5.0mg/kg大豆異黃酮顯著降低血漿總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與高密度脂蛋白比例,顯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關于大豆異黃酮調(diào)控機體脂肪代謝的作用機制研究報道較多。一方面,大豆異黃酮可能通過降低肝臟中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H)和蘋果酸脫氫酶(MDH)的活性來調(diào)控機體脂肪沉積(劉皙潔等,2003a、b)。機體的脂肪是通過肝臟中G-6-PDH和MDH在糖代謝過程中提供的乙酰乙酸合成的,此途徑作用降低,機體合成脂肪的原料減少,因而導致機體合成脂肪減少。另一方面,大豆異黃酮通過調(diào)控脂肪相關基因(脂蛋白基因)的表達影響脂肪代謝。Kim等(2005)報道,飼喂高脂肪飼糧顯著改變小鼠107個基因的表達,補充大豆異黃酮則使其中84個基因表達正;箙⑴c脂肪酸催化的幾個基因上調(diào),并激活肉堿-O-八酰轉(zhuǎn)移酶。Claudia等(1998)研究表明,補充大豆異黃酮降低了沙鼠肝臟脂蛋白A-1mRNA水平。Stefania等(2000)研究發(fā)現(xiàn),10μmol/l Daidzein和Genistein分別使介質(zhì)細胞中Apo A1含量增加約1倍和5倍,Genistein對Apo A1分泌的影響與17-β-雌二醇類似,用Genistein對肝瘤細胞系Hep G2處理24h增加了Apo A1基因的轉(zhuǎn)錄活性,用含Apo A1基因調(diào)節(jié)區(qū)的質(zhì)粒轉(zhuǎn)染試驗表明,在-256與-41核苷之間的Apo A1 5’端基因表達受Genistein的調(diào)控。 異黃酮還可能通過影響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或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受體PPAR-α活性調(diào)節(jié)動物機體脂肪代謝,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Elizabeth等(1998)報道,飼糧異黃酮降低了C57BL/6鼠血漿膽固醇含量,但未降低LDL受體缺乏小鼠的血漿膽固醇含量,說明異黃酮能通過增加LDL受體活性而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Mezei等(2003)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含PPARα或PPARγ表達質(zhì)粒的RAW264.7細胞中大豆異黃酮使PPAR基因表達加倍(P<0.05),Genistein和Daidzein均使PPARα基因表達加倍(P<0.05),Genistein和Daidzein均使PPARγ基因表達增加200%~400%。 2.3 大豆異黃酮對機體糖代謝的影響 關于大豆異黃酮對動物機體糖類代謝的影響研究報道較少,且結論不太一致。Keppens等(1995)用鼠肝細胞研究表明,Genistein專一性抑制由表皮生長因子(EGF)對糖原磷酸化酶的激活通路,能部分激活磷酸化酶,減弱糖原合成酶活性。林成招等(2005)在體外培養(yǎng)的SD大鼠小腸上皮細胞上的試驗表明,0.1、0.5ng/ml的大豆異黃酮和0.5、1.0ng/ml的染料木素對離體小腸葡萄糖的吸收具有促進作用。但Vedava nam等(1999)發(fā)現(xiàn),Genistein和Daidzein均抑制兔小腸刷狀緣膜囊對葡萄糖的吸收。Huppertz等(2001)也報道,Genistein抑制骨骼肌細胞的葡萄糖吸收。有關大豆異黃酮對動物機體糖類代謝的調(diào)控作用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其可能的機制是:大豆異黃酮可能通過激活PPAR受體調(diào)控機體糖代謝(Mezei等,2003);大豆異黃酮可競爭性結合細胞核內(nèi)雌激素受體蛋白調(diào)控有關基因表達(Matin,1978;Markiewicz,1993);大豆異黃酮可通過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調(diào)節(jié)胰臟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Akiyama,1987)。 2.4 大豆異黃酮對機體鈣、磷代謝的影響 有關大豆異黃酮對動物鈣、磷代謝的研究報道較多,并且結論較為一致。絕大多數(shù)試驗表明,大豆異黃酮對動物鈣、磷的吸收利用與骨骼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馬學會等(2004)研究表明,添加大豆異黃酮可以提高蛋雞產(chǎn)蛋后期蛋殼品質(zhì),增加骨密度,提高血清鈣含量,降低血清堿性磷酸酶活性。劉德義等(2005)也報道,飼糧中補充60或75mg/kg大豆異黃酮均顯著或極顯著提高奶牛血清鈣水平。李大為等(2002)報道,大豆異黃酮具有刺激成骨細胞增殖,提高堿性磷酸酶活性、細胞基質(zhì)鈣含量及礦化結節(jié)形成數(shù)量的作用。鄭高利等(2002)研究表明,異黃酮對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中鈣、鎂、磷和某些微量元素丟失具有明顯防治作用,增加鈣、磷在骨骼的沉積,改善骨質(zhì)的微量元素代謝障礙,促進鐵、鋅、錳和鎂等元素在骨骼的沉積。Ishimi等(1999)報道,連續(xù)給予大鼠0.5mg/d Genistein 2周,能明顯抑制由于卵巢摘除引起的骨髓B淋巴細胞增生。Yamaguchi等(1998)通過體外骨細胞培養(yǎng)試驗證實了Genistein可提高堿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脫氧核糖核酸和降鈣素含量。Ishida等(1998)報道,大豆苷和染料木素都能減少骨損失,其中大豆苷能降低骨轉(zhuǎn)化率,抑制尿中骨吸收指標上升。Ishiki等(2000)發(fā)現(xiàn),低劑量的大豆異黃酮(0.4~0.7mg/d)可抑制小鼠股骨骨小梁的減少。那曉琳等(2002)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可提高正常斷乳大鼠的骨鈣含量和骨密度。郭慧君等(2001)在斷乳雄性大鼠飼糧中連續(xù)30d添加大豆異黃酮3mg/kg,也得到類似結論。 3 大豆異黃酮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機理 大豆異黃酮的主要生物學作用之一是抗氧化作用。在體外無細胞系統(tǒng)中的試驗顯示,大豆異黃酮能捕獲、清除自由基,發(fā)揮抗氧化作用。但不同大豆異黃酮種類及其配體之間的抗氧化性不同,而且大豆異黃酮的抗氧化活性由其化學結構和帶電荷狀況決定。韓麗華等(2001)在大豆油、棉籽油和葵花籽油中添加大豆異黃酮,觀察其對食用油過氧化值的影響,結果表明,大豆異黃酮的抗氧化作用比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強。Cotelle等(1996)和Cao等(1997)發(fā)現(xiàn),大豆異黃酮能捕獲自由基。陳芳等(2005)報道,大豆異黃酮可有效清除鄰苯三酚-魯米諾反應體系及Fe2+和H2O2-魯米諾反應體系產(chǎn)生的氧自由基與羥自由基。Wei等(1995)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在體外能有效抑制β-胡蘿卜素亞油酸鹽的氧化,并發(fā)現(xiàn)糖苷配基比相應的配糖體有效,Genistein比Daidzein和Glycitein更有效。Arora等(1998)研究了大豆異黃酮及其代謝產(chǎn)物在脂質(zhì)體中的抗氧化活性,結果表明,母核異黃酮及其代謝產(chǎn)物對抑制金屬離子誘導的過氧化比超氧自由基誘導的過氧化更有效,而且其代謝產(chǎn)物的抗氧化活性更強,Equol、4-OH和5-OH代謝產(chǎn)物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劑。總體上,大豆異黃酮母核中2,3雙鍵的缺乏和4-氧基團增加抗氧化性,而且,羥基位置和數(shù)量是異黃酮的決定因子,羥基代替位置最佳為C-4’位,適宜位置為C-5位,最差為C-7位。Zielonka等(2003)報道,在生理pH值條件下,Genistein的單陰離子形式清除自由基能力比中性分子形式更強。 在動物和體外細胞培養(yǎng)試驗中發(fā)現(xiàn),大豆異黃酮能提高動物機體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過氧化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飼糧中添加15mg/kg大豆異黃酮降低肥育豬血液MDA含量,提高血清SOD、GSH-Px的活性(程忠剛等,2005)。陳芳等(2005)在斷奶仔豬上也得到類似結論。朱新建等(2004)在420日齡伊沙蛋雞上試驗也表明,飼糧中連續(xù)30d添加6mg/kg大豆黃酮,蛋雞血清SOD水平提高6.24%;MDA(丙二醛)水平降低18.48%;肝臟及下丘腦中MDA水平分別降低了34.48%和25.07%。尹靖東(2002) 在28周齡海賽克斯褐殼蛋雞中研究報道,日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顯著抑制氧化膽固醇形成,其中7-keto氧化膽固醇和總氧化膽固醇量分別下降27.5%和35.5%。尹靖東等(2003)進一步研究表明,在飼料中連續(xù)8周添加40mg/kg大豆異黃酮可提高海賽克斯褐殼蛋雞蛋黃脂質(zhì)穩(wěn)定性,降低蛋雞肝臟、血漿和蛋黃中脂質(zhì)過氧化物含量,增強蛋雞總抗氧化能力。馬得瑩等(2004)也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具有增強老齡蛋雞抗氧化水平。Elke等(2002)用大豆異黃酮處理鼠肝細胞瘤H4IIE細胞,使過氧化氫酶mRNA表達提高了2~3倍,GSH-Px活性提高。Yousef等(2004)發(fā)現(xiàn),在飼料中添加2.5mg/kg或5.0mg/kg大豆異黃酮顯著降低新西蘭白公兔血漿、肝臟、腦、腎臟的TBARS值。 盡管大多數(shù)試驗已證實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其作用機理尚未研究清楚。目前的研究提出了幾種可能的機制。 3.1 大豆異黃酮提供氫原子,捕捉脂肪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肪和脂蛋白的氧化 異黃酮類抑制微粒體和脂質(zhì)體的脂肪過氧化(Cotelle等,1996;van Acker等,1996;Arora等,1998a、b)。Peng等(2003)比較了不同結構異黃酮對Caco-2小腸細胞由H2O2和Fe2+處理引起的脂肪過氧化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具有O-二羥或鄰-三羥基團的異黃酮,均能阻礙MDA形成,發(fā)揮抗脂肪氧化效應。Patel等(2001)研究表明,異黃酮在抑制脂肪過氧化過程中未被消耗而保持原始狀態(tài),而且與維生素C具有協(xié)同作用,并認為其最可能的機制是異黃酮提供氫原子,捕捉脂肪超氧自由基。 3.2 大豆異黃酮經(jīng)調(diào)控PPARγ通路,抑制LDL的氧化 Tikkanen等(1998)報道,大豆異黃酮使LDLs氧化曲線后段平均延后20min。Meng等(1997)研究發(fā)現(xiàn),異黃酮抗氧化的親脂性產(chǎn)物能進入LDL顆粒而發(fā)揮抗氧化作用。Meng等(1999)發(fā)現(xiàn),大豆異黃酮Genistein和Daidzein與脂肪酸的酯化提高了其進入LDL的親脂性,增加對LDL的氧化抑制。Jukka等(1996)經(jīng)過混濁度和差異掃描熱量測定顯示,Daidzein進入脂質(zhì)雙層,影響其熱相特性,導致由酸性磷脂組成的脂質(zhì)體集聚。Kaamanen等(1998)研究也發(fā)現(xiàn),Genistein形成親脂性產(chǎn)物——Genistein單酯在LDL與HDL中的積累可能抑制LDL的氧化。Xu等(2004)研究表明, Genistein在轉(zhuǎn)錄水平通過下調(diào)p22phox和AT1受體表達,而且至少部分經(jīng)PPARγ通路中發(fā)揮抑制效應。 3.3 抑制DNA氧化損失 大豆異黃酮能有效降低由UV光線和Fenton反應引起的DNA氧化損失(Wei等,1996)。Wei等(2002)報道,在經(jīng)UVB照射前對小鼠用10μmol的Genistein處理1h,顯著降低了皮膚中由UVB引起的H2O2和MDA、表皮和內(nèi)臟器官中8-羥基-2’-脫氧鳥苷含量。Hong等(2004)報道,異黃酮增加血清總抗氧化值,降低血液淋巴細胞的DNA損失。Foti等(2005)在Jurkat細胞和初級淋巴細胞中補充Genistein或Daidzein發(fā)現(xiàn),濃度為0.5、5mol/l異黃酮均顯著增加對DNA的抗氧化保護,濃度高于2.5mol/l的Daidzein還降低MDA產(chǎn)生,兩種異黃酮均能有效抑制淋巴細胞的氧化損失。 4 大豆異黃酮在畜禽上的應用效果 4.1 大豆異黃酮對繁殖母豬和商品豬的影響 大豆異黃酮在豬營養(yǎng)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母豬方面,而在商品肉豬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見表1)。在母豬飼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可提高母豬泌乳力,改善仔豬生長性能。劉根桃等(1997)報道,在經(jīng)產(chǎn)二花臉母豬分娩第1d至45d,飼糧中添加5mg/kg大豆異黃酮極顯著提高了母豬產(chǎn)后第5d的泌乳量,并促進仔豬生長和母豬發(fā)情。劉根桃等(1999)在母豬預產(chǎn)期前一個月至產(chǎn)后一周,在飼糧中添加5mg/kg大豆異黃酮,經(jīng)產(chǎn)母豬(大約克×二花臉)產(chǎn)后第10d和第20d的每次泌乳量分別提高10.57%(P<0.05)和14.67%(P<0.01),所產(chǎn)仔豬初生窩重和20日齡窩重也顯著提高(P<0.05)。韋習會等(2004)在大約克夏母豬和二花臉母豬上的試驗也得出相似的結論。 大豆異黃酮能提高仔豬生長性能和免疫機能,但也有試驗顯示,大豆異黃酮對去勢仔豬生長的影響表現(xiàn)明顯的性別差異。Greiner等(2001a、b)研究表明,飼糧中大豆異黃酮水平為200~400mg/kg時,能促進仔豬生長和體內(nèi)病毒的清除。陳芳等(2005)報道,飼料中添加40mg/kg大豆異黃酮,仔豬增重效果較好。飼糧中添加5mg/kg大豆異黃酮,雄性去勢仔豬增重提高59.15%,但雌性去勢仔豬增重降低26.39%(郭慧君等,2002)。趙志輝等(2003)在2周齡仔豬耳后皮下注射大豆異黃酮(每周每千克體重注射2mg),連續(xù)注射5周,結果表明,大豆異黃酮對仔公豬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仔母豬則效果不明顯。 Cook(1998)報道,大豆異黃酮可提高生長豬日增重和胴體瘦肉率。林映才等(2001)報道,日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顯著提高生長豬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降低料重比,明顯改善試豬的膚色和毛況,并認為豬生長階段大豆異黃酮適宜用量為10mg/kg。程忠剛等(2005)研究表明,飼糧中添加15mg/kg大豆異黃酮使肥育豬的平均日增重提高9.5%,料重比降低12.0%。Payne等(2001)報道,補充大豆異黃酮使公豬肥育后期屠宰率、胴體長度、后腿和胴體無脂瘦肉重和瘦肉率、日瘦肉增重、瘦肉與脂肪比例和后腿重均增加(P<0.10),后腿脂肪量、后腿和胴體脂肪率降低(P<0.10);在小母豬上的試驗顯示,隨大豆異黃酮水平提高,肌肉肉色評分a*(紅度)和b*(黃度)值、滴水損失降低。可見,大豆異黃酮能提高生長肥育豬的生產(chǎn)性能,并具有改善豬胴體品質(zhì)和肉品質(zhì)趨勢。 2)4.2 大豆異黃酮對蛋禽和肉禽的影響 大豆異黃酮在家禽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禽方面,且效果較好,但是在肉禽上的研究卻較少(見表2)。 4.2.1 大豆異黃酮對蛋禽產(chǎn)蛋性能的影響 劉燕強等(1998)研究表明,在飼糧中補充3mg/kg大豆異黃酮,提高了242日齡和330日齡羅曼蛋雞產(chǎn)蛋率、蛋重和飼料轉(zhuǎn)化率。尹靖東等(2002)報道,飼糧中添加10mg/kg大豆異黃酮可使海賽克斯褐蛋雞產(chǎn)蛋率提高7.2%。左偉勇等(2003)試驗也顯示,飼糧中補充大豆異黃酮6mg/kg能夠改善13周齡伊莎蛋雞蛋雞產(chǎn)蛋性能。孟婷等(2002)報道,在初產(chǎn)迪卡蛋雞飼糧中補充大豆異黃酮3mg/kg,提高了產(chǎn)蛋率、產(chǎn)蛋量,降低破蛋率。在嶺南黃肉種母雞和海蘭褐產(chǎn)蛋雞慢性熱應激期飼糧中補充大豆異黃酮也提高了產(chǎn)蛋率(黃金明等,2003;馬得瑩等,2005)。在玉米-豆粕-雜粕型飼糧中添加10mg/kg大豆異黃酮可提高產(chǎn)蛋后期雞蛋殼品質(zhì)(馬學會等,2004)。朱新建等(2004)還報道,飼糧中補充6mg/kg大豆異黃酮可延長蛋雞產(chǎn)蛋高峰期。 Zhao等(2004)研究報道,在415日齡產(chǎn)蛋種鴨飼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可使產(chǎn)蛋率提高7.7%,而蛋黃與蛋白比例顯著降低。大豆異黃酮對紹興鴨產(chǎn)蛋初期和產(chǎn)蛋后期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不太一致,試驗顯示,添加大豆異黃酮降低產(chǎn)蛋初期紹興鴨的產(chǎn)蛋性能,而提高產(chǎn)蛋后期的產(chǎn)蛋性能(周玉傳等,2002)。周玉傳等(2002)對其進一步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能顯著提高產(chǎn)蛋后期紹興鴨產(chǎn)蛋性能,并呈現(xiàn)劑量效應,其適宜添加量為5mg/kg。在櫻桃谷肉種鴨上的試驗顯示,飼糧中補充6mg/kg大豆異黃酮,使產(chǎn)蛋率提高7.69%,料蛋比降低6.15%,并能促進卵泡生長發(fā)育(朱建平等,2002)?傮w上,飼糧中添加適量大豆異黃酮,能提高產(chǎn)蛋雞和蛋鴨的產(chǎn)蛋性能、促進卵泡的發(fā)育。 4.2.2 大豆異黃酮對肉禽生長性能和免疫機能的影響 有關大豆異黃酮在肉用禽上的大部分試驗呈現(xiàn)正效果。謝棒祥等(2002)研究報道,日糧中添加異黃酮可顯著提高商品代AA肉雞飼料轉(zhuǎn)化率,其中以添加5mg/kg最為適宜。王國杰等(1994)報道,在32日齡紅布羅肉雞飼糧中連續(xù)28d添加3mg/kg大豆異黃酮,公雞提高日增重10.1%,胸肌重和腿肌重分別提高6.5%和7.2%。大豆黃酮也能改善黃羽肉雞、艾維茵肉雞生長性能(林映才等,2001;程忠剛等,2001;郭曉紅等,2004;郭曉紅等,2005;李莉鴻等,2005)。大豆異黃酮能增加雛雞的免疫器官相對重量,增強T淋巴細胞對植物血凝素的反應性(高峰等,2000)。Payne等(2001)在商品肉雞的試驗表明,飼糧中補充大豆異黃酮,降低了肉雞生長性能,但提高了胸肌重;在低蛋白-補充氨基酸飼糧中添加大豆異黃酮還降低了肉雞腹脂含量。楊曉靜(2004)報道,在飼糧中添加20mg/kg大豆異黃酮,顯著提高了鵪鶉增重,并提高法氏囊指數(shù)及新城疫抗體滴度。在5日齡雄性高郵鴨上試驗也顯示,日糧中添加3mg/kg大豆異黃酮可以促進鴨的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趙茹茜等,2002)?傮w上,大豆異黃酮能改善肉禽生長性能,提高免疫力,但對胴體品質(zhì)和肉品質(zhì)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5 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異黃酮能改善動物生產(chǎn)性能,調(diào)控機體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和鈣、磷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代謝,并具有抗氧化作用。經(jīng)毒理學試驗證實,大豆異黃酮在畜禽生產(chǎn)中使用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因而,作為一種安全、無毒、無副作用的飼料添加劑,在畜禽生產(chǎn)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關于大豆異黃酮對畜禽肉品質(zhì)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報道較少,大豆異黃酮對機體蛋白質(zhì)等養(yǎng)分代謝的影響還未有一致的結論,大豆異黃酮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94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免 責 申 明: |